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土地多功能利用团队在揭示耕地显性与隐性非粮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

发布者:我院土地多功能利用团队在揭示耕地显性与隐性非粮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  时间:2017-06-16 22:04:10  浏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硬措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然而仍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较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目前的研究主要依赖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难以准确把握耕地非粮化在空间分布上的细节。如果采用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昂。此外,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耕地内部种植结构的非粮化,无法全面衡量区域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状况。同时,对于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随时间变化的分析也相对较少。鉴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严峻性及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对区域耕地非粮化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已刻不容缓。近期,我校国土资源学院土地多功能利用团队完成的题为“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Visible and Invisible Non-Grain Prod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GlobeLand 30 and MODlS-EVI”的研究在Land(SSCI 2区,IF 3.2)2024年13期正式发表。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2022级研究生林冰洁和河北地质大学刘琳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周亚鹏教授为通讯作者,许皞教授、王树涛教授、陈亚恒教授、张利副教授和尹海魁博士参与指导了该项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901300);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23204017)的资助。

该研究将耕地非粮化分为显性非粮化和隐性非粮化两种,并采用“现象-成因-对策”的框架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进行综合分析。具体而言,研究以GlobeLand 30 和 MODIS-EVI 数据作为重要依据,精确提取耕地显性非粮化和耕地隐性非粮化的具体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特征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深入探讨耕地显性非粮化和耕地隐性非粮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最后,针对显性和隐性非粮化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发现,耕地显性非粮化率从2000-2010年的5.16%上升至2010-2020年的10.82%,耕地显性非粮化程度由以轻度为主转向以中度为主。同时,耕地显性非粮化的空间利用差异呈现出东西方向逐渐变大,而南北方向逐渐变小的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此外,耕地隐性非粮化率也在上升,从2000年的14.24%增加至2020年的41.47%,在此期间,耕地隐性非粮化中度和重度区域的数量明显增加,其空间利用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同样显示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河北省耕地显性和隐性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各不相同,并且随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经过对驱动因素的深入分析,针对显性和隐性非粮化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结果有助于精准识别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升耕地非粮化的风险管控水平。通过对各时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的对比分析,可以及时捕捉变化趋势,从而相应地调整土地利用政策,使其更符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需求,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图1. 河北省耕地显性非粮化空间分布特征

图2. 河北省耕地隐性非粮化空间分布特征

图3. 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

(a)耕地显性非粮化驱动因素、(b)耕地隐性非粮化驱动因素

Copyright ©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河北保定灵雨寺街289号      邮编:071001